医生如何流动,几乎是看制度。美国的医疗体制是不是中国医改的目标呢?我指出,美国不应当是我们自学的榜样,但是美国制度中的很多理念是有一点我们自学的。我们理解过很多国家的医疗制度,都实在别人好,但是千篇一律的“感叹”是:制度不一样,我们是学没法的。
只不过,“自学”与“如出一辙”是有所不同的概念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学人家政府办医的理念呢?为什么不可以参照或改进一些好的制度呢?说道多了美国的例子,现在就说道一下英国的。在英国,90%的患者由全科医生首诊治,必须转诊的仅有10%,绝大多数由全科医生已完成化疗,医院的宗旨就是较少设门诊。我们中国呢?2012年,仅有北京总医疗1.92亿人次,其中在社区中心就医的人次仅有占到21.3%,三级医院则分担了42.1%,而且在协和与在社区诊治,医生服务价格相差不多于2元。
过去,我们抨击“贪大求洋”的思想,现在“贪大求洋”的思想在医疗行业十分流行。大医院预示着大门诊、大医疗、大设备、大住院,而人们的就诊观念也是:都有医院,我为什么不去大医院呢?现在,我们明确提出要掌控公立医院盲目扩展,要大医院分流病人,但仍然无法奏效。按理,像中国这样的体制,要缺失大医院门庭若市的现象本比其他国家更加有优越性,为什么做到将近呢?关键点在于地方政府早已没办法“布施”医院了,实质上是“饲养”了医院,而医院却在十分武断的管理思维下将医生“圈养”了,把医生当成每一个医院的私有财产,甚至有人担忧“把医生都放出去了,那么多专科医生怎么活啊,专科医生培育多难呀!”这种猜测正好讲出了现行制度的弊病!显然必须只想反省中国医生的培育与培训,为什么培育出的医生差异这么大?是医院过于大的问题吗?如果指出只有在大医院才有专科医生,专科医生只有在大医院才能活,这叫什么医疗制度呢?如果一个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离开了大医院就活不了,这怪谁呢?在市场化的美国,医生的培育是国家的任务,培育出的医生不管在盈利性医院还是在非盈利性医院,他们都是为民众服务。
假如医生是社会的,医生的服务是为民众而不是为医院,那情况又将如何?比如,美国麻省总医院虽然是叫“总医院”,但床位将近1000张;克利夫兰医院是美国仅次于的医疗机构,但医院总部也只有1400张病床,整个系统也就4000余张,人家叫的还是“clinic(医院)”呀!可它享有心血管、泌尿、病理等好几个仅有美国最差的专科。这clinic享有5万医生,怎么会这些医生都是医院饲的吗?。
本文来源: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,尊龙凯时官方入口,Z6尊龙官网入口-www.xshs998.com